【觀點引用】世俗化社會法治 應正視多元宗教價值
摘要:
最近,德國科隆的邦法院把一項因進行割禮卻不幸引發併發症的醫療行為,判定割禮是「觸犯法令的兒童傷害罪」。對於科隆的判決,不管正反雙方的法學者都有一致看法,就是:「法官完全忽略宗教自由在德國憲法中享有幾乎無限的保障,也忽略信仰價值與父母教養權的考量。」
在華人社會中,政治一向凌駕於宗教之上,並把宗教視為統治工具,而儘量排除宗教對公領域部門的影響。結果,導致世俗法治與宗教雙方都失去各自的價值立場,無法在充分辯論與對話中,協商出合理規範。
正視多元宗教價值,建立公開化的宗教與政治協商平台,才是處理價值衝突的正面方法。
詳見全文:https://goo.gl/U2cHQa
世俗化社會法治 應面多元宗教價值
作者 / 吳信如
最近,德國科隆的邦法院把一項因進行割禮卻不幸引發併發症的醫療行為,判定割禮是「觸犯法令的兒童傷害罪」。這是德國首次有關割禮的明確宣判,一般認為具指標性意義,也讓割禮涉及的複雜價值衝突檯面化。這項關於「割禮」的判決,主要引用《兒童保護法》來強調兒童人身安全不得侵犯,法官認定這種「非醫療必要的宗教性割禮」是違法的。判決書一公布,立刻引發猶太人、穆斯林、神學家、法學者、兒童保護機構及醫師團體的激烈爭議與撻伐。因為,這不只牽涉到兒童保護的問題,更進一步延伸到宗教自由與父母教養權的領域。
這個複雜的宗教傳統與現代法律衝突問題,再加上德國所背負的歷史罪責,因此,只要一觸及猶太人與穆斯林問題,德國政府都會用「最機警、迅速」的方式來處理,避免被指責為「納粹遺毒」「反閃族主義」(反猶太主義)或「反穆斯林主義」。這次甚至想在2個月內迅速立法,法界人士認為,這是前所未有的「超級效率」。結果各方輿論雜沓,各執一詞,想必最後還得上訴至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決。
但這項爭議卻也呈現在世俗化社會中,宗教傳統與世俗法令、規範一直存在的衝突。對於科隆的判決,不管正反雙方的法學者都有一致看法,就是:「法官完全忽略宗教自由在德國憲法中享有幾乎無限的保障,也忽略信仰價值與父母教養權的考量。」的確,自啟蒙運動以來,世俗化的國家制度就不斷要抽離宗教的影響。但宗教的影響,卻是人類文明中不可能消失的一環,甚至在後現代社會中,其影響力更是無遠弗屆。到底如何將多元的宗教價值整合到世俗化的國家與社會制度中,這才是一個進步的多元社會所應面對的課題。德國國會積極想藉此機會制定關於「割禮」的法案,就是一個最好的實例。
對台灣來說,「割禮」問題並非火線衝突點。但在華人社會中,政治一向凌駕於宗教之上,並把宗教視為統治工具,而儘量排除宗教對公領域部門的影響。結果,迫使各宗教用扭曲、潛伏方式來影響世俗部門,導致世俗法治與宗教雙方都失去各自的價值立場,無法在充分辯論與對話中,協商出合理規範。例如,教育當局在學校的「生命教育」課程,為了怕各宗教的衝突與爭議,而強迫教育內容不得含有宗教成分。結果,反而導致佛教與基督教的生命教育團體,以混水摸魚方式把各自教義教導偷渡在課程中。最後,卻可能扭曲各自信仰本質,甚至侵犯對方的宗教自由。教育體系若承認宗教影響的必然性,不如將生命教育課程直接分為不同信仰團體來進行,讓孩子與家長可以自行選擇。正視多元宗教價值,建立公開化的宗教與政治協商平台,才是處理價值衝突的正面方法。
(作者為南與北文化出版社總編輯)
文章來源:<台灣教會公報>第3153期
最近,德國科隆的邦法院把一項因進行割禮卻不幸引發併發症的醫療行為,判定割禮是「觸犯法令的兒童傷害罪」。對於科隆的判決,不管正反雙方的法學者都有一致看法,就是:「法官完全忽略宗教自由在德國憲法中享有幾乎無限的保障,也忽略信仰價值與父母教養權的考量。」
在華人社會中,政治一向凌駕於宗教之上,並把宗教視為統治工具,而儘量排除宗教對公領域部門的影響。結果,導致世俗法治與宗教雙方都失去各自的價值立場,無法在充分辯論與對話中,協商出合理規範。
正視多元宗教價值,建立公開化的宗教與政治協商平台,才是處理價值衝突的正面方法。
詳見全文:https://goo.gl/U2cHQa
世俗化社會法治 應面多元宗教價值
作者 / 吳信如
最近,德國科隆的邦法院把一項因進行割禮卻不幸引發併發症的醫療行為,判定割禮是「觸犯法令的兒童傷害罪」。這是德國首次有關割禮的明確宣判,一般認為具指標性意義,也讓割禮涉及的複雜價值衝突檯面化。這項關於「割禮」的判決,主要引用《兒童保護法》來強調兒童人身安全不得侵犯,法官認定這種「非醫療必要的宗教性割禮」是違法的。判決書一公布,立刻引發猶太人、穆斯林、神學家、法學者、兒童保護機構及醫師團體的激烈爭議與撻伐。因為,這不只牽涉到兒童保護的問題,更進一步延伸到宗教自由與父母教養權的領域。
這個複雜的宗教傳統與現代法律衝突問題,再加上德國所背負的歷史罪責,因此,只要一觸及猶太人與穆斯林問題,德國政府都會用「最機警、迅速」的方式來處理,避免被指責為「納粹遺毒」「反閃族主義」(反猶太主義)或「反穆斯林主義」。這次甚至想在2個月內迅速立法,法界人士認為,這是前所未有的「超級效率」。結果各方輿論雜沓,各執一詞,想必最後還得上訴至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決。
但這項爭議卻也呈現在世俗化社會中,宗教傳統與世俗法令、規範一直存在的衝突。對於科隆的判決,不管正反雙方的法學者都有一致看法,就是:「法官完全忽略宗教自由在德國憲法中享有幾乎無限的保障,也忽略信仰價值與父母教養權的考量。」的確,自啟蒙運動以來,世俗化的國家制度就不斷要抽離宗教的影響。但宗教的影響,卻是人類文明中不可能消失的一環,甚至在後現代社會中,其影響力更是無遠弗屆。到底如何將多元的宗教價值整合到世俗化的國家與社會制度中,這才是一個進步的多元社會所應面對的課題。德國國會積極想藉此機會制定關於「割禮」的法案,就是一個最好的實例。
對台灣來說,「割禮」問題並非火線衝突點。但在華人社會中,政治一向凌駕於宗教之上,並把宗教視為統治工具,而儘量排除宗教對公領域部門的影響。結果,迫使各宗教用扭曲、潛伏方式來影響世俗部門,導致世俗法治與宗教雙方都失去各自的價值立場,無法在充分辯論與對話中,協商出合理規範。例如,教育當局在學校的「生命教育」課程,為了怕各宗教的衝突與爭議,而強迫教育內容不得含有宗教成分。結果,反而導致佛教與基督教的生命教育團體,以混水摸魚方式把各自教義教導偷渡在課程中。最後,卻可能扭曲各自信仰本質,甚至侵犯對方的宗教自由。教育體系若承認宗教影響的必然性,不如將生命教育課程直接分為不同信仰團體來進行,讓孩子與家長可以自行選擇。正視多元宗教價值,建立公開化的宗教與政治協商平台,才是處理價值衝突的正面方法。
(作者為南與北文化出版社總編輯)
文章來源:<台灣教會公報>第3153期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