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觀點引用】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 宗教引動市民社會發展
摘:2019年,一個長年派駐北京的新聞記者筆下的中國宗教,是什麼模樣?
「不是說每一個人都在找宗教,但大家想尋求新的價值觀,因為他們覺得社會的價值觀是不太可信的,然後不滿意他們現在面臨的一些問題,當然,有錢去比沒有錢好多了,但是還覺得心裡有點空虛,這個跟所謂的現代化的理論不一樣,現代化的理論是你越富有,你對宗教的信仰應該越少,但是現在是相反的,最近30年在大陸上的需求是增加。」
原文網址:https://www.rti.org.tw/news/view/id/2011974
全文如下:
2019-02-20 11:06新聞引據:採訪撰稿編輯:詹婉如
今年2月,《中國的靈魂: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》中文版在台灣首發,作者是一名金髮碧眼,卻操著一口京片子的外國記者張彥(Ian Johnson);張彥18日接受中央廣播電臺專訪,他認為中國共產黨將會繼續主宰中國人道德生活,被視為「外來勢力」的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將被嚴厲控制,而佛教、道教這類「傳統」宗教可能成為潮流中的受益者,它們依存政府政策而安穩存續,但無形之中,也帶動了中國市民社會的活躍。
文革後 中國從「無神論」到對宗教渴求
《紐約時報》記者、美國普立茲獎得主Ian Johnson有一個中國名字-張彥;張彥出生於加拿大,1984年以學生身份在北京生活了一年,那是他第一次到中國。
當時,時任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後不久,雖然,中國開始實施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,但是,被文化大革命鄙視與破壞的宗教發展仍舊荒蕪。
張彥說:『(原音)當時八零年代,宗教在中國的位置很小、很不重要。』
這是當年一個外國學生眼中的中國,那麼,2019年,一個長年派駐北京的新聞記者筆下的中國宗教,又是什麼模樣?
張彥說:『(原音)不是說每一個人都在找宗教,但大家想尋求新的價值觀,因為他們覺得社會的價值觀是不太可信的,然後不滿意他們現在面臨的一些問題,當然,有錢去比沒有錢好多了,但是還覺得心裡有點空虛,這個跟所謂的現代化的理論不一樣,現代化的理論是你越富有,你對宗教的信仰應該越少,但是現在是相反的,最近30年在大陸上的需求是增加。』
打破「現代化理論」,因為心靈的渴望,宗教在經濟猛飛的年代顯得不可或缺;西方人一般認為,在集權控制下的中國不會有宗教,特別是十年文革之後,中國成為一個「無神論」國家;2019年2月,張彥的著作《中國的靈魂: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》推出中譯版,當中陳述宗教曾大陸遭打壓甚至消滅的嚴峻環境,最後掙扎生存到取得驚人增長的演進。
張彥說:『(原音)我的書裡面有五個故事,有成都的一個家庭教會,也有山西的道士,也有北京的一些香客,我覺得這些香客活動是非常有意思的。』
學氣功到朝山 一名外國記者的參與觀察
不同於大多數西方記者關注中國政治、經濟發展,近年,張彥更聚焦在西方記者較難融入的「宗教議題」。他坦言,因為長駐北京,所以有更多機會深入中國民間交流;特別的是,為了研究宗教,他「身體力行」,跟著道士、香客學習氣功、道家棍法,甚至全程參與長達10多天的朝山香會、施茶、閉關等,《中國的靈魂》一書就呈現這些「參與觀察」研究成果。
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林敬智助理教授為此書寫推薦序,林敬智認為,張彥從一名外國人的視角,精鍊地引領讀者回顧了中國近代史,其中有大歷史經濟格局,也有庶民社會的日常生活,他說:『(原音)我覺得張彥已經超越了文化的身份,只要能夠進入到被研究者的視域與文化脈絡裡頭去,我覺得任何人都可以做相關的報導,所以不見得華人做自己華人的研究就一定會比較好,但是,他從一個外國人的視野,有一個好處是他有一個跨文化比較的視野,可以由他自己基督宗教的一個背景,但是又不像很多的西方中心,只從西方的角度去批評中國,他不是,他對中國有足夠的瞭解,也有足夠的尊重,所以我覺得這部分才能夠促成裡頭可以達到很多真正實質上的對話。』
宗教活躍 帶動中國市民社會發展
當然,作者字裡行間有著更深層的關懷,也就是中國民間社會、市民意識如何在宗教復興過程中深化。
曾經來台學中文,對台灣社會發展也有一定瞭解的張彥說:『(原音)這個不是說宗教活動是搞環保的工作,或者是要建立一個法制國家,他們沒有那麼直接的政治作用,但是,每一個社會是一樣的,就是在你自己的利益開始的很多東西,比如說在臺灣80年代黨外的活動,很多也是跟環保有關係,可能是因為你就住在某一條河,水裡有很多污染;當然裡頭也有一些理想主義者,但是可能很多人、90%的人不是因為一些理想的原因,是因為他們自己碰到一個問題,然後就開始做。』
當代中國大量的宗教組織與廟會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即代表宗教在中國復興嗎?張彥分析,一定程度上,中國政府樂見宗教向海外拓展,這有助於軟實力的增長。例如,由於佛教信仰的復興,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佛教國家之一,中國政府也贊助國際道教論壇並且舉辦國際會議,然而,外國勢力的介入是宗教在中國發展的大忌。
被迫關閉 張彥書中記錄地下教會處境
2018年4月,中國官方公佈《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》後,對各地宗教組織管制,特別是「外來宗教」有了更嚴格的打壓,包括書中的受訪者之一牧師王怡與他的妻子,2018年底被以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」起訴,張彥說:『(原音)我對王怡的採訪也收錄在書裡,我描述了王怡知道有公安局的人去聽他的聚會,也參加他的小組,他們也知道大概誰是去給公安局寫報告的,因此,他們覺得要特別開放,如果你要參加這個教會,你必須登記,因為他說,我們不想有這個地下教會的概念,我們不做什麼非法的;從他的角度來說,我不是非法的,所以他們也會做一個錄音,然後把那個影像放在他們的圖書館,那個圖書館是完全開放的,誰都能去那看?像是可以找到去年12月份的某個週日,王怡曾說了什麼。』
雖然王怡的「秋雨聖約」教會被強制關閉,但張彥認為,紀錄中國最有名之一的牧師與教會真實故事,除了作為歷史見證,也反應著其他遍布中國的地下教會處境。
《中國的靈魂》世界可讀 唯獨中國為禁區
張彥,2016年底曾在台灣出版《野草: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》,完整記錄在中國底層老百姓維權、上訪過程,為了報導這些不公不義現象,張彥得機警地避開警察與保安,才能紀錄下不同命運的三段平凡中國人的故事。
張彥說:『(原音)當然我的文章不可能在大陸發表,所以我不不太管政府的紅線;當然我也不會做非法的採訪,像是到軍事管理區採訪。』
因為議題敏感,他知道,他的文章不會在中國被看見,這些受訪的小人物,則永遠不會看到自己的故事被印刷出版,相反地,台灣則成為書籍中譯版的唯一出口。
今年《中國的靈魂》中文本在台灣發行,如同張彥序言提及,這讓他感到很榮幸,特別是因為它能接觸到中文世界的讀者。
他認為,隨著經濟改善,中國民眾開始藉由信仰追求心靈與道德的提升,也許中國正是全世界最迫切需要尋找、重建新價值的國度,此脈絡將促進「市民社會」活絡,勢必將為中國帶來良好發展。
「不是說每一個人都在找宗教,但大家想尋求新的價值觀,因為他們覺得社會的價值觀是不太可信的,然後不滿意他們現在面臨的一些問題,當然,有錢去比沒有錢好多了,但是還覺得心裡有點空虛,這個跟所謂的現代化的理論不一樣,現代化的理論是你越富有,你對宗教的信仰應該越少,但是現在是相反的,最近30年在大陸上的需求是增加。」
原文網址:https://www.rti.org.tw/news/view/id/2011974
全文如下:
2019-02-20 11:06新聞引據:採訪撰稿編輯:詹婉如
今年2月,《中國的靈魂: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》中文版在台灣首發,作者是一名金髮碧眼,卻操著一口京片子的外國記者張彥(Ian Johnson);張彥18日接受中央廣播電臺專訪,他認為中國共產黨將會繼續主宰中國人道德生活,被視為「外來勢力」的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將被嚴厲控制,而佛教、道教這類「傳統」宗教可能成為潮流中的受益者,它們依存政府政策而安穩存續,但無形之中,也帶動了中國市民社會的活躍。
文革後 中國從「無神論」到對宗教渴求
《紐約時報》記者、美國普立茲獎得主Ian Johnson有一個中國名字-張彥;張彥出生於加拿大,1984年以學生身份在北京生活了一年,那是他第一次到中國。
當時,時任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後不久,雖然,中國開始實施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,但是,被文化大革命鄙視與破壞的宗教發展仍舊荒蕪。
張彥說:『(原音)當時八零年代,宗教在中國的位置很小、很不重要。』
這是當年一個外國學生眼中的中國,那麼,2019年,一個長年派駐北京的新聞記者筆下的中國宗教,又是什麼模樣?
張彥說:『(原音)不是說每一個人都在找宗教,但大家想尋求新的價值觀,因為他們覺得社會的價值觀是不太可信的,然後不滿意他們現在面臨的一些問題,當然,有錢去比沒有錢好多了,但是還覺得心裡有點空虛,這個跟所謂的現代化的理論不一樣,現代化的理論是你越富有,你對宗教的信仰應該越少,但是現在是相反的,最近30年在大陸上的需求是增加。』
打破「現代化理論」,因為心靈的渴望,宗教在經濟猛飛的年代顯得不可或缺;西方人一般認為,在集權控制下的中國不會有宗教,特別是十年文革之後,中國成為一個「無神論」國家;2019年2月,張彥的著作《中國的靈魂: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》推出中譯版,當中陳述宗教曾大陸遭打壓甚至消滅的嚴峻環境,最後掙扎生存到取得驚人增長的演進。
張彥說:『(原音)我的書裡面有五個故事,有成都的一個家庭教會,也有山西的道士,也有北京的一些香客,我覺得這些香客活動是非常有意思的。』
學氣功到朝山 一名外國記者的參與觀察
不同於大多數西方記者關注中國政治、經濟發展,近年,張彥更聚焦在西方記者較難融入的「宗教議題」。他坦言,因為長駐北京,所以有更多機會深入中國民間交流;特別的是,為了研究宗教,他「身體力行」,跟著道士、香客學習氣功、道家棍法,甚至全程參與長達10多天的朝山香會、施茶、閉關等,《中國的靈魂》一書就呈現這些「參與觀察」研究成果。
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林敬智助理教授為此書寫推薦序,林敬智認為,張彥從一名外國人的視角,精鍊地引領讀者回顧了中國近代史,其中有大歷史經濟格局,也有庶民社會的日常生活,他說:『(原音)我覺得張彥已經超越了文化的身份,只要能夠進入到被研究者的視域與文化脈絡裡頭去,我覺得任何人都可以做相關的報導,所以不見得華人做自己華人的研究就一定會比較好,但是,他從一個外國人的視野,有一個好處是他有一個跨文化比較的視野,可以由他自己基督宗教的一個背景,但是又不像很多的西方中心,只從西方的角度去批評中國,他不是,他對中國有足夠的瞭解,也有足夠的尊重,所以我覺得這部分才能夠促成裡頭可以達到很多真正實質上的對話。』
宗教活躍 帶動中國市民社會發展
當然,作者字裡行間有著更深層的關懷,也就是中國民間社會、市民意識如何在宗教復興過程中深化。
曾經來台學中文,對台灣社會發展也有一定瞭解的張彥說:『(原音)這個不是說宗教活動是搞環保的工作,或者是要建立一個法制國家,他們沒有那麼直接的政治作用,但是,每一個社會是一樣的,就是在你自己的利益開始的很多東西,比如說在臺灣80年代黨外的活動,很多也是跟環保有關係,可能是因為你就住在某一條河,水裡有很多污染;當然裡頭也有一些理想主義者,但是可能很多人、90%的人不是因為一些理想的原因,是因為他們自己碰到一個問題,然後就開始做。』
當代中國大量的宗教組織與廟會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即代表宗教在中國復興嗎?張彥分析,一定程度上,中國政府樂見宗教向海外拓展,這有助於軟實力的增長。例如,由於佛教信仰的復興,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佛教國家之一,中國政府也贊助國際道教論壇並且舉辦國際會議,然而,外國勢力的介入是宗教在中國發展的大忌。
被迫關閉 張彥書中記錄地下教會處境
2018年4月,中國官方公佈《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》後,對各地宗教組織管制,特別是「外來宗教」有了更嚴格的打壓,包括書中的受訪者之一牧師王怡與他的妻子,2018年底被以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」起訴,張彥說:『(原音)我對王怡的採訪也收錄在書裡,我描述了王怡知道有公安局的人去聽他的聚會,也參加他的小組,他們也知道大概誰是去給公安局寫報告的,因此,他們覺得要特別開放,如果你要參加這個教會,你必須登記,因為他說,我們不想有這個地下教會的概念,我們不做什麼非法的;從他的角度來說,我不是非法的,所以他們也會做一個錄音,然後把那個影像放在他們的圖書館,那個圖書館是完全開放的,誰都能去那看?像是可以找到去年12月份的某個週日,王怡曾說了什麼。』
雖然王怡的「秋雨聖約」教會被強制關閉,但張彥認為,紀錄中國最有名之一的牧師與教會真實故事,除了作為歷史見證,也反應著其他遍布中國的地下教會處境。
《中國的靈魂》世界可讀 唯獨中國為禁區
張彥,2016年底曾在台灣出版《野草: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》,完整記錄在中國底層老百姓維權、上訪過程,為了報導這些不公不義現象,張彥得機警地避開警察與保安,才能紀錄下不同命運的三段平凡中國人的故事。
張彥說:『(原音)當然我的文章不可能在大陸發表,所以我不不太管政府的紅線;當然我也不會做非法的採訪,像是到軍事管理區採訪。』
因為議題敏感,他知道,他的文章不會在中國被看見,這些受訪的小人物,則永遠不會看到自己的故事被印刷出版,相反地,台灣則成為書籍中譯版的唯一出口。
今年《中國的靈魂》中文本在台灣發行,如同張彥序言提及,這讓他感到很榮幸,特別是因為它能接觸到中文世界的讀者。
他認為,隨著經濟改善,中國民眾開始藉由信仰追求心靈與道德的提升,也許中國正是全世界最迫切需要尋找、重建新價值的國度,此脈絡將促進「市民社會」活絡,勢必將為中國帶來良好發展。
留言
張貼留言